【读书】读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有感
- 作者:
- 来源:
- 点击:7260
- 时间:2023-10-16
身残志坚的人是值得我们钦佩的,毕竟相对于健康人来说,很多我们认为易如反掌的事情,他们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、精力、努力,成功也更加困难。因此,著名的残疾人作家美国的海伦凯勒,中国史铁生,中国当代诗人余秀华,以及残疾音乐家德国贝多芬,当代中国音乐人郑智化,李琛等等,他们身处逆境却没有放弃,没有怨天尤人,而是敢于和不公平的命运抗争,珍惜这在人世间仅有的一次短暂的机会,人生活得灿烂,有意义。在这些人物的代表作中,海伦凯勒的《给我三天光明》无疑是脍炙人口的。
我们看到的《给我三天光明》这本书是一本合集。书并不算大部头,里面就两篇作品:一篇比较长,是《我生活的故事》,也就是她的自传,作者简述了她的人生经历;另一篇相对短小精悍,则是著名的《给我三天光明》。
作者的自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语言朴实,在作者笔下,好像她的的人生并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,要说重要的事,一个就是作者年幼因患病从而盲聋,然而作者在文中却并没有太多苦情,这应该是她骨子里的坚强与乐观决定的。——尽管我们作为旁观者,会非常难受,更何况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,一想到一生将会在黑暗和死寂的世界度过,我们都不禁会瑟瑟发抖;另一个是作者由于诸多原因,把她无意看过的一个有趣的故事翻写成自己原创的故事,被人误解为剽窃行为,进而对她的品德产生不良影响,这也是让人遗憾的,——作者后来进行了解释,并勇敢地承认了错误,最后得到了人们的谅解;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考入哈佛大学,从而成为哈佛的第一个残疾大学生:这三件事对作者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。
我最喜欢的还是《给我三天光明》,一口气读完了。开头作者就以亲身经历,希望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事物,特别是视力。她在文中说了这么一件事:她问一个刚从树林里散步回来的朋友在林子里看到了什么,朋友回答说没什么稀奇的。——然而对于作者来说,哪怕她什么也看不到,听不到,她也能用手去接触,鼻子去感受到树林的美和有趣。是啊!这世界上不缺乏美,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。作者写道:“黑暗能让他们珍惜视力,寂静能叫他们享受声音。”——不过健康的我们拥有视觉和听觉,觉得这一切只是寻常,然而对于那些盲聋人士来说,这难道不是奢侈?如果不珍惜或者因病而导致后天盲聋,视力听力得而复失,永久的失去更会让人失望以致绝望。——好好珍惜自己目前拥有的一切吧!
作者假设了自己如果能拥有三天的光明,她将非常珍惜:第一天,她会认真仔细的端详她的亲人和关心她的人,去感受人性的美;第二天她会到博物馆去去了解人与自然的历史,获得更多的见识与知识;第三天她会去城市,比如纽约,观赏城市的文明,了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。——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展现的感性美,理性美和人性美竟和罗素的文章《我为什么活着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作者在文中写道:“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,而在于把未来放弃。”无论是作者,《阿甘正传》里的阿甘,还是著名的残疾人演说家尼可-胡德,他们都没有放弃,过去的创伤无法改变,那就抓住现在,且不放弃未来,因为只有抓住现在,才会有未来。
竟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诗“世界以痛吻我,我要报之以歌”。人如同飞鸟一般,在天空掠过,可是没有留下痕迹。又正如作者文末所写的一段话一样,“我一生过的很快乐。。。。。仿佛微风吹拂,风已过去,但花很满足。”
——愿我们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。
供稿:基础部 郑红星
- 7260